新课标·新课堂:伊顿纪德品牌携手众教育人创生教学评一体化设计2022年11月09日 16:58

今年发布的新课程正在触发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升级迭代。从新课标到新课堂要打通几道关?11月5日,伊顿纪德《優教育》和课程创生研究会联合主办、凤凰网浙江教育协办的優教育思想力校长研修营于杭州西子湖畔如期举行,围绕“新课标·新课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这一主题,共同探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的评之间如何深度嵌套和协同配合,构筑一个完整、有效的新课堂。

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指导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傅国涌先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屠莉娅,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校长廖伟,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王盛之,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田冰冰,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校长楼英娟,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董事长、《優教育》杂志主编陈忠,课程创生研究会理事长程明、学术总监任燕,凤凰网浙江运营副总施来培、教育频道主编游海洪等,携手近五十位校长等教育人,以新课标为引领、以新评价为导向,直面育人方式变革,对话课堂,创生方案。

走向实践性教学——探究任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张华(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指导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在核心素养的时代召唤下,学生的学科学习本身变成“学科实践”,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实践教学”,由此迎来实践性教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归纳性教学(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再发明的过程)以及表现性教学(让学生在表现理解中发展理解力)三种教学倾向。

张华教授从理解 “实践”这一概念出发 ,聚焦“实践育人”,追求概念性理解、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知识+实践=素养”,由于核心素养是面向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大多数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都需要跨学科实践才能解决。当下的情境学习在于创造真实生活情境和专家创造知识情境。“一两的实践,胜过一吨的理论!”

同时,在认识上确立儿童和成人的连续性,在价值上确立儿童和成人的阶段性。布鲁纳的“中心信条”是“任何地方的智慧活动都是同样的,无论在知识前沿,还是在三年级的教室里”。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观念·大单元”教学

 甘翠竹(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教学事务处主任)

在张华教授的指导下,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和课程创生研究会,共同在“大观念·大单元”教学实践上有所探索与推进。素养本位下的“大观念”教学中,聚合单元的新三维目标(KUD)、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任务评估、基于概念驱动的探究循环三个阶段,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教学事务处主任甘翠竹结合课例录像短片,为在座教育人呈现新课堂的样态。

 廖伟(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校长)

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实施“大观念·大单元”教学,是师生基于概念驱动的个性成长与发展过程。廖伟校长提出,要让学校成为真实情境资源的空间、教师专业增值的能量场和家校共建的学习社区。在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要做的事情,是实现“学习成绩+综合素养”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教育。这需要广泛地吸纳和融合全球课程,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推进国家课程的全球化实施,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校本化的落地。

深度学习: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

屠莉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从核心素养的课程表征走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需要精准且具创造性的课程行动支撑。以终为始,“教学评”一体化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何在?屠莉娅认为,“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是终极思考,也是素养导向的首要逻辑。站在更全局视野来审视教与学,贯通学校课程与各类学习活动,在校内外联动中构筑开放育人的“大课程”体系。深化素养实践是系统性设计与创造的过程,校准学生素养表现的评价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应运而生,并导向综合性和过程性、表现性、自主性。

基于核心素养:智慧课堂下的数字化评价与情境化作业

 

 王盛之(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

当数字化进入课堂,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将智慧课堂作为智能平台,通过“学情调查、目标问题、交流展示、学能检测、拓展提高、反思评价”的“六核智课”,开展智能化教学促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探索。

田冰冰(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怀揣问题意识和解题意识,在常态化评价中,如何让数字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工作方式?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聚焦数智评价目标,面向评价内容单一现状,学校以“有涵养、有学识、有格局、有韧性”的“双向四有”体系为指标,聚合日常学生校园生活数据,研究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画像,逐步构建数智化的综合素养评价样态。

 楼英娟(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校长)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化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指向何处?这与当下教育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勾连,杭州夏衍初级中学基于数据,从学习压力、学习质量、因材施教等方面逐步透视问题,走向更深层次探究。一是专家引领,靶向定位作业问题;二是动态定制,分类研究作业因素;三是梯度进阶,改进作业管理机制;四是项目聚焦,提质创新作业效能,达成梯队式的进阶。

教育,在变化的时间中寻找确定不变的价值

傅国涌(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

教育要有更崇高的目的,教育最终要造就的人,应具有化空间为时间或者化时间为空间的能力,那是一种想象力;教育要造就从坐井观天到坐天观井的人,这是思想力;至于创造力则是从有中生有到无中生有。究其根源,想象力、思想力和创造力均根植于审美力。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与世界对话的支点是语言,而母语正是审美教育的起点。五年前,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傅国涌开始和“童子六七人”一起读世界,在国语书塾“与世界对话”,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在母语浩浩荡荡的江河中各自取一瓢饮,或挑一担回去。他相信,在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之上还有更为广阔的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带童子们到自然中,到人文历史的现场,以天地为课堂,打破一切框架、锁链,自由地想象,自由地思考,自由地书写,在千姿百态的自然和人类文明丰厚的积累中汲取灵感,享受“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

 

问题意识是一切学习、研究、行动的起点。好的企业,用企业核心能力去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伊顿纪德公司十余年来,以问题意识,以校园服饰撕开教育一角,服膺于学校文化,服膺于教育。正如伊顿纪德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陈忠所讲,“引领中国校园服饰变革,推动共同教育价值重建”使命的提出与实践,也是基于idea——“问题意识”,试图回答当下教育哲学与价值主义教育的迫切与挑战。同时在行动哲学中,运用逻辑递推,递归、还原、同构,知行合一、体用无二、贯通融会,避免没有勾稽关系的“惰性知识”,生成自身具备逻辑使用价值的“活性知识”。

伊顿纪德公司持续“执教而求”,蓄积、链接、传递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与中国教育报刊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陶行知研究会等国内外教育组织以及中国广泛的教育公益组织协力,联合发起故事田儿童哲学阅读、Upcycle弃物再造、美的守护等公益项目,以削峰填谷的方式,凝结广大优秀观念、资源,向各地区学校,尤其是广大云、贵、陕、甘偏乡小规模学校输出教育资源,致力于能够做到的微小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