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穗香散四野的晚秋,往届学员们以“社创项目赋能营”形式,在学园重逢,分享自己近年来的乡村实践课题。五位颇有建树的国内社创人也赶来,师友欢聚,从问题导向、目标设定、社创模式、产品设计到统合运营,从资源稀缺到以平台链接获取社会资源,发掘生机,探讨各自项目发展的现实路径。
他们有从大兴安岭的林地来,有从浙东的雁山学堂来,有从黄山脚下碧山村的来……有的分享长江边“永续生活研究社”农耕教育;有的引介赣州山区里的“万物有灵且美”的深层生态学共学组;也有的从湖北随州农村带来 “土团之家”自然建筑和食物森林工作坊……象一颗颗栖居乡野的种子,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思考、克服、跨越,相互间,导师间,在学园和国内乡建社团间,渐渐地汇入、联结成一个共创学习社群。
各地优秀乡建社团的创建者们,带来了鲜活的实践案例,他们或是提出“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以“半农半X的生活”谈“再造新故乡”的方法论;或是以自身村落营造经历,谈在地“活的乡村社区”的孕育、协作、共创;或是以更新的视角诠释游学旅行与乡土研学;我们的合作伙伴,“泥土日记”创始人姚元元,则精彩演绎了如何以伊顿纪德裁损布料跨接苗寨古老的图腾艺术,带动一方边民的文化自觉和经济自足。
学园茅舍前的一方池塘,几年间引来了白鹭,野鸭,不经意间,蒹葭恣肆,紫藤蔓延…… 一粒粒种子依傍古老基因里的原始密码,终成灌木,又衍生为林地,树荫固化养分,保持土壤菌群,彼此调剂滋养,多种样态共生涵育并茂,免除了单独生存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池塘与森林似乎知道如何诱导万物生长。
五年来,40多位学员来了, 10余位“大老师”来了,国内20多家优秀乡建社团创建人来了。学员们在这里与鸿儒讨教论道,与行家诘疑辨难,与白丁言说耕作日常,成了一个情感与价值连接体和学习成长共创圈。在学员们日日不息的耕读中,所见未必是一个个新的景致,却思想淬炼,生命在场,拥有了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视野与眼光,也成为了学员们自我绽放与塑造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