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纪德亮相IEIC 共同思考国际教育的全球视野与育人格局2020年06月20日 08:58

 3月10日,由远播国际教育主办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春季峰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举行,国内外近40位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通过主论坛和4场平行分论坛,与8000多位家长共话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创新、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以及国际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伊顿纪德品牌参展此次峰会,与近百所江浙沪知名国际学校一起,见证多元价值中,全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育人的世界格局与全球视野

 “国际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国际教育专家托斯藤·胡森,把它定义为“通过国际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及其制度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促进对全球问题的理解及其研究”。那么,一所国际学校,如何给予孩子一套立足全球的知识体系,一个以全球为立足点的看问题的格局?

上海宏润博源学校外方校长Christopher Moses认为学校应回归本源,关注教育的本质而非最新时尚,培养学生持续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上海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Charles Ellison则表示“领导力是面向不确定的未来的教育要素”。

较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远播教育研究院院长严文蕃指出:中国学生有两个重大短板,一是体育差,二是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弱。

只教授教科书里内容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提到在要秉持和坚守自己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观的同时,应把格局和视野要放到全世界,打破各种藩篱。让中外优秀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都为孩子们所运用!

家庭理想与教育理想       

“教育的真正推手是家长”远博教育集团总裁邹宏宇说。有家庭理想,才有集体的教育理想。

“为什么养孩子?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姚爱芳用五大疑问剖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应注意的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沈亦斐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成为孩子的“自我”,而是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找到这个“自我”。“这个‘自我’它需要犯错,它也会偷懒,会不断得给自己找借口,它也会愤怒和妥协,它是个缓慢成长的过程。”

“一个好的家长,应该品格高尚,思想开放,心胸宽广,爱好广泛,同时秉承这样一个理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并相信孩子能超过自己。”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提出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品格教育老师。

而孩子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可以影响孩子的未来。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总校长万玮告诉在场家长,业余时间可以让孩子做家务、体育锻炼、阅读、才艺和思考。但是首先是孩子要对这个事情有兴趣,这个事情还要有价值。

双语教育与IB课程

“原本课程模式早已打破,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让孩子具备能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使生活更丰富,地球更美好。”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校长姚瑞丹说。她提到IB课程的教育哲学是终生教育,除了有严格的知识及高标准的学业要求,还特别强调培养理想的具有国际意识以及责任感的公民。

双语教育也是国际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认为“双语人才不仅是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更是具备深厚人文底蕴、灵动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的人。”同时,他也提醒在座的各位家长不要放弃母语,因为这是孩子安身立命的“自我身份认同”。

严谨性、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是国际课程精髓。威雅公学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融入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正在筹建的上海市青浦协和双语学校别开生面设立了生态课程,编程课程、儿童哲学及住宿课程。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敞开胸襟、抱持开放与创造性转化态度,在世界视野上思考,这些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致胜未来的能力。 2016年,伊顿纪德品牌与英国学生制服领域品牌Trutex达成战略合作。Trutex颠覆式创新设计践行环保理念——西服面料(70%左右)是可再生的面料,平均每件西服的制造约使用31个PET塑料瓶,每年卖出约30万件西服相当于约900万PET塑料瓶。

这是个大转型的时代,教育的困境迷途,中西概莫能外,唯有上下求索,共同协力。国际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留学,而应置于更深远、更宏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