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教育·教育思想力沙龙2020年06月20日 08:47

6月29日,正当梅雨挂荷听蛙时令,由伊顿纪德品牌《優教育》杂志社主办的教育思想力沙龙“诗书簪童缨,须知有唐宋:中国古典诗歌的两个高峰”在伊顿学园举行。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先生与来自南京、武汉、郑州、阜阳等地的校长、老师、学生于拙朴清简的竹林茅舍间,悠游于古典中国诗歌的发生现场,感受千余年前唐宋因革与诗歌嬗变,共同体味诗歌的审美超越性。伊顿纪德品牌愿与众教育人从紫陌红尘中猛然挣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探寻立于生命之上的教育诗意。

 

诗歌具有审美超越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景凯旋先生从当天的雨声谈起,以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阐述古典诗歌的审美教育价值。他以自身读诗写作的经验为例,向与会的教育人提出期许,“你教育出来的孩子们,哪怕他一生都很普通,只要他们有很高的审美品位,你都会感到一种满足感,一种教育的成就感。”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景老师抛出《红楼梦》里“香菱学诗”这一学案启发在场听众思考诗歌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正如康德所说,“美是无功利的愉悦。”诗歌的本质就是排斥功利。它不会赞美权势、财富和成功,而是同情和悲悯,弥补过于幸福或悲伤的生活,让人超越日常的人生。 

从清末之变回溯至周秦之变,再将唐宋之变单独提出,景先生由著名的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之变说入手,经陈寅恪、钱穆,历数了历史学家所理解的唐宋之分。简言之,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唐代之前,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在唐宋两个朝代发生阶层、社会和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再去理解唐宋诗歌风格和趣味的变化,又多了一层“究天人之际”的通透。

盛唐超迈宋诗在人间

颇为有趣的是,景先生指出,大众对于古典诗歌的了解和认识多受《唐诗三百首》经典选本的影响,以为宋诗成就不如唐诗。在景先生看来,盛唐诗固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高峰,但宋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高峰,代表了中国古代诗人理性发达的一端。

对于盛唐诗的超迈高远,宋诗更表现出一种人世况味。这种对“人间性”的重视在元和诗中得到了继承,并发展为“以文为诗”的一种倾向。景先生认为,正因为这种“人间性”,诗歌越来越变成是表达自己个人心绪的一种东西,也更容易被人亲近. 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讲座当中,梅雨时骤时缓、时歇时落,节奏似与讲座相应和,间歇之余,教育人踏访黑松林、认寻田间野趣。在这一天,王维、杜甫、李白、苏东坡、黄庭坚们完全把我们这些教育人的内心撑满,又像汤仲岩老师所言,心里长出一些东西。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居于超验之所,人生的大部分都将回归平凡,但是诗歌可以引领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一个更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