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教育创新年会2020年06月20日 08:48

12月4日-7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伊顿纪德品牌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本届年会以“重建生态”为主题, 16个维度、6个洞察、16场分论坛、80个学习点、3000个一线教育情境问题及“作业解决方案”把整个未来年会现场模拟成了一所微型未来学校——“石头汤学校”。 伊顿纪德《優教育》杂志社承办“观念的力量:教育领导者的思想力”主题分论坛,共论观念——这一支配每个人行动的无形密码,共同促进教育生态改善。发现与倾听、连接与交换、共享与共建才是开启未来学校的密码。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我愿出口锅,他愿出点柴,你有胡萝卜,我有西红柿…… 伊顿纪德品牌愿与蒲公英教育智库一道出发,创建一个森林般的教育生态。

一场学校治理体系的转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用艺术的方式开启了教育的表达。 成都龙泉驿区跃进小学学生,用艺术网罗着教育,又贯通着人的生命,带领现场3000余位校长、老师由此出发。

“一锅石头汤’意味着一场学校治理体系的彻底转型。” 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总编辑李斌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谈到。生态重建的核心是关系的重建,而和谐的关系需被承载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中。无锡 SK 学校管理借用企业的事业部制。星河实验小学通过身、心、灵 3 个计划理顺了组织结构、制度、愿景和价值追求等关系链问题,使学校成为一座可以呼吸的儿童创想城。 

成都天府第七中学陈刚校长认为不仅要让学校运转流畅,还要让学校里的所有人——教师、学生、家长知道做什么、为什么而做以及怎么做,并认同学校的思想理念和教育价值。

以人为节点的关系,不管多复杂,总能找到一些相似点。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理事长王伟提出处理一切关系的基点是爱。潍坊歌尔教育集团赵桂霞总校长认为“一种心灵不打结的学校,一定是通透的,不扭曲的,一定是舒张着孩子心灵的学校。” 

“如果我们用道德高度去评价一个人,会有很多“坏人”;如果从人性角度去看待一个人,就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 ”苏州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薛法根提出了重建信任和底线管理。

一份可实施的顶层设计方案

重建生态,还意味着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生存与发展的智慧——以包容的姿态激活学校“进化基因”。它需要一份可实施的顶层设计方案——将学校发展的多种要素,角色与能力、文化与机制、课程与评价、环境与资源等系统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寻找和童年相适应的,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内容,以语言、美学、价值观三大系统搭建舒适度、自由感、成长性更高的生态环境和童年秩序。谢家湾小学则在国家课程全面保障的前提下,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回归孩子立场。

台湾道禾教育的创办人曾国俊带队探索属于自己的教育母语和文化基因,从道禾书院,关注师资培训,到形塑现代书院式人文生态学习村型态之校园,又不断生长成从个人教育到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服务0~100岁的三代塾。

“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社区实验室”是深圳道尔顿新华公学正在做的,“作为教育人,我们通过看到孩子每一天的变化成长,从而看到新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深圳道尔顿新华公学梅连生校长说。

重建教育生态,也可能是从一个关键切口开始的行动。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刘艳萍校长提出要寻找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观点。“这也是整个课程设计实施的灵魂,学界称之为‘大概念’,是连起素养与知识之间的重要一环。”

“一年五个学程的高中,是怎么理顺的?”浙江温岭中学原校长陈才锜分享了芬兰教育的经验:学生自治,自主选择。“一个学科有几本甚至十几本书供学生选择;针对学生特长,艺术到心理、伦理、哲学都有开设课程。”

一项多元的教育评估体系

“很多人说,教育创新再热闹再好玩,最后你还不得考试?!这一句话,打击了太多人的积极性。教育评估,是整个教育生态里最关键的一环。”国际论坛主持人,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讲到。本届教育创新年会邀请了6个国家的教育专家、校长,告诉我们如何用创新的评价方式,支持学生们的学习。

“教师不要在每一次考试之后都跟学生说,你又落后全班了。而是告诉学生,他处于哪个级别,现在能做什么,可以做怎样的提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吉姆·托格里尼(Jim Tognolini)提出教育评价的国际趋势正在从常模参照转向标准参照,从考试转向校本评价,同时,前沿国家开始通过循证决策来变革评价制度。

维也纳共学村导师、发言人乌拉·米姆拉(Ulla Mimura)也认为“宝贵的评价体系应该包含筑巢、领航、支持和放手这几个阶段,即为学习者搭建安全的空间,让人不再被动,在学习中不被干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会互相冲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教和学校部部长尤里·贝尔法利(Yuri Belfali)分享了由OECD发布的《教育2030学习罗盘》,明确了四种基础——身心健康、数据与数字素养、识字和计算能力、社会和情感基础。她提出探究式学习能推进未来的、强大而公平的学习。但是,怎样的探究式学习才是积极有效的,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教育具有复杂性。有的评价在这个地区有效,而在另外的地区没有效果。所以,教育评价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所学校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英国格伦顿小学校长约翰·韦兰德(John Wayland)认为以心理健康作为评价标准时,学生会均衡发展,为更好学习做好准备,适应任何职业、挑战或情况。

深圳美国国际学校校长劳拉·弗莱克斯曼博士(Laura Flaxman)分享了该校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主要包含6种形式:基于学习目标和能力评分、表现性任务、成长档案袋、学生主导会议自我评价、展示会式、总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清华附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借鉴了国际理念,并基于中国国情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系统,包含9个模块、46个维度,涵盖学生校内外成长全过程的所有重要领域。观察记录数据提交的主体会因模块和维度的不同而不同,有些需要学生本人直接提交、有些需要教师或学校有关部门提交、有些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动导入。

一个支配教育人行动的无形密码

“文化与观念的升级,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重启心智,在数千年流淌的中华文明价值观基础上,结合正在中国乃至全球教育界展开的‘理性、科学、人文、进化’的当代启蒙运动,同时站在当下与未来更具体的场景中,展开文化观念的重新解读,甚至很多方面的深层次更新。” 李斌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说到。

观念改变很难,但很重要,校长领导力在于拨开纷繁的现象世界的迷雾还原本质的洞察力,在于引向哪里,导向哪里。伊顿纪德《優教育》杂志社承办“观念的力量:教育领导者的思想力”主题分论坛,邀学者、校长、教育人,从民国到现代、从思想到行动、由教育生态到个体生命,共谈教育者的理想高度。 

傅国涌先生由“追溯”和“求问”这两个词摊开民国教育这一朴素而美丽的画卷。首先求问教育何为。福泽谕吉先生在《劝学篇》开篇,开宗明义地提出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教育首先是为了养成人们的独立精神,再者要培养“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个人”。追溯晏阳初、陶行知、胡适之、张伯苓、蔡元培等众位民国教育家,傅先生指出他们共同的特征:“低调理想”。教育家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慢慢地、细细地进行改变,得寸进寸,而不是得寸进尺,更不是得寸进丈。

作为一名校长,在峻急的教育生态中,如何以自我的视野和格局超越时代?如何以理想的高度来化解现实的纠结? 

全国著名教育人李庆明老师回望自己43年的教育心路历程。从书斋求学到田园教育,从乡村到都市,从本土到国际,他孜孜于追求一种“从古典到现代”的教育融合之路。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成功的校长,甚至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耳顺之年,他多思索的是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能否融合,素质教育与精英启蒙之争,要形上学,还是现象学教育探索。在观念大爆炸,文化大泛滥下,李庆明老师也对“观念”这一主题提出质疑。

“我们相遇,理解世界不是‘我-他(它)’分离的机械物性形态,我以损‘他(它)’来满足欲求;却是‘我与你’一致的共生并茂。世界会以‘你’的现象呈现于‘我’,贵在关系与连接中,变排他的竞争为容他甚至利他的共享,欣赏差异;在个体焦点存在与生态场域统摄间,重构生命化的有机教育,解构工业化压制性的无根教育。” 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優教育》主编陈忠先生以此,共鸣于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重建生态——一锅石头汤”这一深刻命题。

本届年会联合主办方伊顿纪德品牌,以“种子的信仰”为主题,从“挖一方池塘”开始,聚焦深耕价值、扎根乡村、以衣载道,把促进教育生态改善的教育实践,《優教育》杂志、“故事田”儿童哲学阅读公益项目、伊顿学园、美的第一课等如自然生命成长孕育般,从蜿蜒流转的线条中述说出来。

一校之力难以奠定新一代学生成长的全部生态,并抵达高位平衡。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个“超乎人类经验和算法的巨复杂系统”,真正的出路是“一线教育智慧的联合”。“而与未来教育无缝连接,需要‘大胆地想象’、‘精确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