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7日,稻花飘香时节,伊顿学园历届学员再一次推开伊顿学园的柴扉,回到起点,以“社创赋能营”为题,聚焦乡村建设之事上磨炼,在乡建案例与社创案例的抽丝剥茧之中,回应当下迫切的项目发展需求,共同探寻超越时代和超越个人局限的路径,守望乡村,共建学员共同体的庇护所。
一颗颗种子栖居乡村
知道千里之遥,有一个地方:晴耕雨读、脚踏大地、仰望星空。伊顿学园在历届导师和学员们共同努力下生长成如今的模样。从2014年开园,四年间,伊顿学园已有四十余名学员毕业。他们从大兴安岭的林地来,他们从长江边的田间来,从江西赣州的山岗,从湖北随州的农场,从安徽宣城的学堂来……曾经的伊顿学园员们,而今重聚于茅山脚下仑山湖畔的几爿茅舍书房。
在学园一隅,一座“会呼吸的房子”是第二期学员尚剑波、施庆文当年所建的自然建筑。如今,剑波在家乡湖北随州创建的“土团之家”,依旧从现代混凝土建筑的困局出发,探索从土地中获取力量的自然建筑。庆文则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将永续生活研究社打造成南京郊区可持续自然教育基地。他们的学弟许斌(第四期学员)以“万物家园”为平台,持续深耕『万物有灵且美』深层生态学工作坊、非暴力沟通、共学小组,他想如测试土壤一样,管理家园。“这三年,我们在教育,医疗以及农业三个维度探索可持续生活之路。”而第七期学员米襄接手映山土书馆项目时,森林菜园、村民共建、物种调查,也已被纳入计划……
从建造土舍到耕作田间,从悟道自然到躬身环保,这群年轻的乡村建设者听从内心的召唤,像一颗颗种子栖居乡村,思考、克服、超越,或推进乡村教育,或建立永续生活研究社,或探索自然建筑、生态村建设、教育创新……他们孵化的乡建项目破土而出、春华秋实,又随风飘洒。
一座村庄应是一所学校
在当下的教育公益界,伊顿学园或许是一种实验探索,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里,它自有传统延承:人文经典上溯有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和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乡村建设可以踵接晏阳初、陶行知等现代知识分子……伊顿学园执任导师夏中义先生说,伊顿学园是非学历,非权力、非市场的,是一种生命样式的选择。
在伊顿学园,生活简单朴素、甚至清苦。学员们须自然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依“议事规则”自治,做中学,群己权界,发展公共理性。陪伴伊顿学园最久的执任导师程平源先生指出,在现实压力如此巨大的当下,大家从事社创需要寻找或重建共同体。
这里设人文科,阅读伟大的书籍,深化价值判断,确立个人存在之根,唤醒对永恒事物的敬畏。导师景凯旋先生勉励大家去“行动”,去“开启生命的开端”,寻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梭罗先生170年前发问:“ 到时候了,应该有一所所不平凡的学校,一座座村子应该是一间间大学……难道学生们不能寄宿在这里,在康科德的天空下受文科教育?难道我们不能请一位阿伯拉尔来给我们讲学?让一切有学问的社团到这里来报告?!……”伊顿学园在导师们和学员们的努力下在一天天生长着。
高度的理想主义,彻底的现实主义
这里设项目科,主张学习与个体的生命发生联结,结业考核是基于真正的社会(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项目)。伊顿学园的往期学员们对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鸿沟的体悟更加真切。伊顿学园园长陈忠先生于此心有戚戚,以“高度的理想主义,彻底的现实主义”鼓励在场的学员们。他说,思维能力的形成,脱离不了真实的活动。我们身体的各种感官都会引发思维的连接。一种心智模式的生成,总是离不开思维与行动之间的转换,直至转为手工、技艺。手工、技艺继而又促进整个思维和心智,双方交互螺旋迭代。
从资源稀缺中发掘出生机,在约束中从浪漫到精确,从目标设定、社创模式、产品设计、组织运营等探索社会创业,乡建社创先行者们的社会创业的智慧让在场的学员们受益颇多。火山村品牌创始人、全国返乡大学生论坛发起人陈统奎老师提出“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以全球的乡村建设案例为基础谈“半农半X的生活”,谈各种力量拥挤之下的“再造新故乡”以及“六次产业再造故乡”方法论。原蒲江县箭塔村第一书记伍茂源老师则基于箭塔村的社区营造历程,以“活的社区生活”孕育共同体精神。乡村笔记发起人金一斐、无奇不游联合创始人郑洁莹则已以不同的视角诠释游学旅行与乡土研学,如无奇不游的“叙事者”,乡村笔记的“教育性”。泥土日记创始人姚元元则赋予了伊顿纪德裁损衬衫和生产耗料新的功用性、艺术感和文化价值,用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和经济自足。
知行是一个功夫,须在实践探索中持续迭代精进。北京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张灵鸽老师从 “如何打造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导入,带领学员们从社会企业的机构评估指标、财务可持续策略、商业模式分析、组织能力建设等,深入剖析学员们各自的项目现状,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这是一次赋能,学员们在导师们的支持下,共同探寻超越时代和超越个人局限的路径,沉淀后再出发。
作为伊顿纪德的教育公益项目,伊顿学园以教育介入生活,以教育介入乡村,已成为一个联结公益、教育和学术的枢纽。如园长先生所说,它既是导师们的学术共同体,又是学员们的学习和成长共同体,也是学园与周边村民的情感和价值共同体。“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五年一聚的星火天明就要散去,星星群布的未来或许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