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穗香散四野的晚秋,往届学员们以“社创项目赋能营”形式,在学园重逢,分享自己近年来的乡村实践课题。五位颇有建树的国内社创人也赶来,师友欢聚,从问题导向、目标设定、社创模式、产品设计到统合运营,从资源稀缺到以平台链接获取社会资源,发掘生机,探讨各自项目发展的现实路径。
他们有从大兴安岭的林地来,有从浙东的雁山学堂来,有从黄山脚下碧山村的来……有的分享长江边“永续生活研究社”农耕教育;有的引介赣州山区里的“万物有灵且美”的深层生态学共学组;也有的从湖北随州农村带来 “土团之家”自然建筑和食物森林工作坊……象一颗颗栖居乡野的种子,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思考、克服、跨越,相互间,导师间,在学园和国内乡建社团间,渐渐地汇入、联结成一个共创学习社群。
各地优秀乡建社团的创建者们,带来了鲜活的实践案例,他们或是提出“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以“半农半X的生活”谈“再造新故乡”的方法论;或是以自身村落营造经历,谈在地“活的乡村社区”的孕育、协作、共创;或是以更新的视角诠释游学旅行与乡土研学;我们的合作伙伴,“泥土日记”创始人姚元元,则精彩演绎了如何以伊顿纪德裁损布料跨接苗寨古老的图腾艺术,带动一方边民的文化自觉和经济自足。
学园茅舍前的一方池塘,几年间引来了白鹭,野鸭,不经意间,蒹葭恣肆,紫藤蔓延…… 一粒粒种子依傍古老基因里的原始密码,终成灌木,又衍生为林地,树荫固化养分,保持土壤菌群,彼此调剂滋养,多种样态共生涵育并茂,免除了单独生存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池塘与森林似乎知道如何诱导万物生长。
五年来,40多位学员来了, 10余位“大老师”来了,国内20多家优秀乡建社团创建人来了。学员们在这里与鸿儒讨教论道,与行家诘疑辨难,与白丁言说耕作日常,成了一个情感与价值连接体和学习成长共创圈。在学员们日日不息的耕读中,所见未必是一个个新的景致,却思想淬炼,生命在场,拥有了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视野与眼光,也成为了学员们自我绽放与塑造的隐喻。
项目科是学园内容的另一大分支。一个项目实践方案往往经由学员团组多轮研讨打磨,在猜想与反驳、稀缺与发掘中,由浪漫至精确。这是个一起思想和旅行的过程,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面向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之旅,如同种子生长自然节奏,发现和发展个体的潜力,也享受审美和创造的旨趣。这一思考与行动之间的嵌合与转换,使得个体通过实践触击进入与确立自身的存在,而这一节奏与经验的指向,是持续地去促进下一步的生长循环。学员们在这片荒野上施展了一个个乡村项目,随即也将它播散开去,在广袤的偏乡田野里,合作共创,互助守望。
营会终了,已是繁星洒满天幕,学员、导师、村民们围着一炉篝火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我们相聚,聚拢来,如一团火,散开去,星星点点。我们相遇,理解世界不是“我-他(它)”分离的机械物性形态,我以损“他(它)”来满足欲求;却是“我与你”一致的共生并茂。世界会以“你”的现象呈现于“我”,贵在关系与连接中,变排他的竞争为容他甚至利他的共享,欣赏差异;在个体焦点存在与生态场域统摄间,重构生命化的有机教育,解构工业化压制性的无根教育。这又如同一粒种子的信仰,即使冰封大地,种子也终究胀破冰层,于裂隙中胚芽生长,直至绿意盎然。在功利性、工具性和消费主义狂飙大潮的教育生态之上,建设一个庇护所,共同探寻超越时代和超越个体局限的“平行城邦”。
以此,共鸣于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重建生态——一锅石头汤”的深刻命题。